资讯首页   /   旅游攻略   /   厦门同安大轮山在哪里_厦门同安大轮山好玩吗
⭐本攻略由具有资质的相关合作旅行社或者热心网友提供

厦门同安大轮山在哪里_厦门同安大轮山好玩吗

发布时间:22-03-01

浏览:395

大轮山在同安城北,“磅礴蜿蜒,势如车轮,以其形得名,故谓之曰大轮山。”明隆庆二年(1568年)刑部侍郞、同安乡贤洪朝选(现翔安洪厝人),在《文公书院增修书舍建亭记》中豪迈地记述大轮山名称的由来。


  大轮山曾有轮峰迭翠、幽岩月色、浔海归帆等古八景。时代变迁,诸多美景已消失在岁月的尘灰中,寻幽探微,不能再现当年遗迹,却留下历史的记忆。


  千年梵天古寺历尽劫难


  大轮山下梵天寺建于隋代开皇元年(581年),原名兴教寺,宋熙宁二年(1069年),改称梵天禅寺,元末毁于火灾,明洪武年间重建。是福建最早的佛教寺庙之一,已有1400多年历史。


  民国七年(1918年),北洋军阀营长张树成以寺僧支持革命军为由,突然包围寺院,枪杀住持古峰和尚及寺僧八人,纵火焚烧,规模宏大的禅林宝刹,只剩金刚殿、山门和钟楼。僧众无以安居,星云四散。1949年9月,国民党军驻满梵天寺,山顶遍布碉堡。解放军发起进攻,血与火烧焦了这一片土地。险峻的山崖,尽是枯瘦的相思树。


  1966年“文革”初期,红卫兵大闹梵天寺,佛像、殿宇相继被毁,佛教道场一度变成农场。山间开凿炸石,用作建房石料,先前的摩崖石刻无一幸存。1974年,伽蓝宝刹被整体改建为囚人监牢――同安县看守所。1993年看守所搬迁,梵天寺得以重建。近年又大兴土木,历尽劫难后出脱得金碧辉煌。


  如今,梵天寺前是省内最大的庙宇广场,门楼和庙前匾额是弘一法师留存的墨宝。广场沿山势分五层,第三层两侧石壁是四五十个佛教盛典人物浮雕,形象很是生动。再上一层,是西方极乐世界十人飞天图石壁,东侧七座汉白玉石佛塔,使环境更庄严古朴。六层石塔再加宝刹锥顶,佛像浮雕,姿势、神态各异,精致而庄重。大雄宝殿经数年装修,从窗棂木雕到屋檐瓦条,整体是原汁原味、红彤彤的巴西花梨木,香客初次乍到,无不为之震撼。听说木料重达二千多吨,耗资一亿多元,更是令人击掌赞叹。


  山脚下曾是死难者“同归所”


  上世纪50年代,梵天寺寺院广场周边尽是孤坟荒冢,薄暮时分,茅草丛中闪着凄清流萤和幽暗鬼火,十分荒凉。小学生手工制作课,须三五人结伴才敢到附近泥坑中挖瓷土。二十年前,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的山地,近年来竟全然变样了。


  县志记载,北宋年间此地是官方驿道,北往泉州、福州,西出漳州、广东,官民商旅皆经此咽喉要冲之地。元代改称大轮驿,驿衙在现后炉街。清顺治五年(1648年)三月,清军南下,同安守军依山筑寨坚守。七月清军围城,八月二十六日城寨皆破,南明最后一任县令、教谕、守将皆死。清军屠城四日,军民死难五万余人。梵天寺主持无疑禅师率寺僧达因等七人,发动幸存民众,“集尸万余,梵化后葬于轮山之左”,立碑名叫“同归所”,1996年迁移至同安十二中。


  灿烂的阳光下,无法想象当年两军殊死战斗的惨烈,更不能想象破城之后军民惨死的悲壮。清军屠城之后,同安一带百姓参与郑成功抗清复明的拉锯战长达三十年之久。民间传说,将“茯苓糕”称作“复明糕”,以纸条夹带其间,传递相关信息。有资料说,大轮山下解放初期还留存有当年守军修筑的山寨残址,而今己不见遗迹。大轮山顶主峰东侧,松林中有座新修小亭,叫国姓亭,虽然制作粗糙,字迹枯涩呆板,但也为寻幽揽胜者,预留抚今忆昔的依凭。


  文公书院朱熹手迹是拓本复制


  宋绍兴二十三年(1153年),朱熹到同安县任主簿,至今正好八百六十周年。寺院周边多胜景,朱熹闲遐之时悠游禅林,留诗四首《登大轮山》《游梵天寺》《梵天观雨》《书梵天寺寝堂》,还有多处墨宝题刻。


  沿寺院轴线前行,出院门即见一座沿山而建的简陋房屋,看屋前石碑,正是文公书院。苍松翠竹合抱之下,红墙黑瓦,前后两落,依山而建。大门对联“紫阳过化祠院轩然,轮峰挺秀源远流长”。


  进门左右两侧廊道是台阶,天井是片岩石,砌上挡土墙,后落就建在挡墙上,一排五间,三间敞堂,两间厢房。厅堂墙上镶着石板影雕,是书院珍贵的文物——朱文公半身像,据说是明朝成化年间(1465-1487年)的遗物,依朱熹“对镜写真”的自画像雕刻而成。画像有一米多高,阴刻线条,周边装饰缠枝花纹。脸部有“文革”破坏的痕迹,形象模糊不清。


  元至正十年(1350年),同安县建大同书院。明嘉靖年间(1522-1566年),理学名宦林希元提议,从原县城东门内迁建于梵天寺后,改称文公书院,也称紫阳书院或朱子祠。五百多年来屡毁屡建,“文革”尽毁于红卫兵,1987年依旧制重建,墙体和挡墙上可见部分古旧条石和门槛。


  文公书院西侧小路旁,有块粽形孤石,镌刻朱熹手迹“寒竹风松”四字,字迹鲜活灵动,古人记载“字苍老古劲,邑人多描之”。有文章说,同安文圃山龙池岩也有此四字,那是真迹。最近看到资料揭示,文公书院旁的朱熹题字是按翁贻谋先生提供的拓本重刻,文圃山龙池岩的朱熹手迹则拓自大轮山;都是改革开放后的事。虽是拓板重刻,却也飘逸苍劲,体现朱熹年轻时代初试锋芒、意气风发的风格。


  大轮山上的遗迹


  放生池东侧,是原梵天寺山门。牌坊式木石结构,始建于唐代,明代重修,额匾楷书“大轮山”也是朱熹手迹,有记载说,每字三尺余,“风度端正,奕奕有神”,“文革”期间被毁,1981年仿古重修,虽是拓本复制,却也弥足珍贵。


  大轮山东侧,古时过尊者岩,穿达夫岩,便到留月岩,那是幽岩月色景观所在。石间有清泉从缝隙中溢出,气清味冽,石旁有老松二株,凌霄交峙,如龙腾蟠斗,朱熹书“战龙松”三字刻于石上。清代游人有诗云:“虎口成空洞,战龙竟失松。”记载那个年代“松”字己不存,想必岩石和“战龙”二字当时也岌岌可危,现在已找不到遗迹了。


  山顶有一石亭,亭额上刻“轮峰叠翠”,亭内又刻“极目远眺”。朱熹曾在轮山顶上留有“极目”“圭石”“偃月台”等墨宝,今皆不存,又无拓本。新建石亭,也许想把原来的轮山一景和朱熹题书的“极目”二字融入其中,给游客留下遐想的空间。


  百花谷是开山炸石废弃的石窟,拐过弯,有个低矮石亭,是明朝县令刘裳所建,轮山八景“瞻亭石倒”即此。明嘉靖十年(1531年),旧亭将倾,刘县令在故址上构筑石亭,“拓旧书以额于石”。现在仅存的石亭,虽然是新旧石料夹杂,却也是480多前的旧物。遗憾的是,朱熹字迹描摹粗糙,红漆漫淹,给人血淋淋的创伤感。


  朱熹在大轮山留有四首诗。如今,大轮山仰止亭东面山澳中石壁,新近刻书朱熹《游梵天寺》诗:“杰阁翔林杪,披禁此日闲,层云生薄晚,凉雨遍空山。地迴衣裳冷,天高澄霁还,出门迷所适,月色满从关。”而朱熹《书梵天寺寝堂》诗道:“输尽王租生理微,老僧行乞暮还归。空山日落无钟鼓,唯见虚堂蝙蝠飞。”描绘了当年梵天寺已近衰败的凄凉景象。